丽水星贝育园的晨光里,总有些不寻常的画面:穿黄色外套的孩子捂着耳朵蜷缩在教室角落,只因走廊传来的脚步声在他听来如惊雷般震耳欲聋;扎着蝴蝶结的女孩反复用指尖摩挲桌面,直到皮肤泛红 —— 光滑的木质纹理对她来说,像砂纸般粗糙难忍。在这所专为自闭症儿童设立的寄宿制学校里,每一道看似普通的感官刺激,都可能成为孩子世界里的 “超级风暴”。
丽水星贝育园的晨光里,总有些不寻常的画面:穿黄色外套的孩子捂着耳朵蜷缩在教室角落,只因走廊传来的脚步声在他听来如惊雷般震耳欲聋;扎着蝴蝶结的女孩反复用指尖摩挲桌面,直到皮肤泛红 —— 光滑的木质纹理对她来说,像砂纸般粗糙难忍。在这所专为自闭症儿童设立的寄宿制学校里,每一道看似普通的感官刺激,都可能成为孩子世界里的 “超级风暴”。
与普通孩子不同,自闭症儿童的感官系统仿佛装了 “放大镜”。食堂里餐具碰撞的轻响,可能让他们浑身颤抖;阳光透过窗户的光斑移动,会引发强烈的视觉焦虑;甚至衣物标签的微小凸起,都能让他们如芒在背。生活老师们的观察日志里,记录着令人心惊的细节:某个孩子因洗发水的气味太 “浓烈”,抗拒洗澡长达三个月;另一个孩子听到冰箱压缩机的嗡鸣,会瞬间捂住耳朵尖叫不止。这些在外人眼中的 “小题大做”,实则是他们的感官系统在超负荷运转。
为了守护孩子们脆弱的感官世界,丽水星贝育园进行了一场 “静默革命”。教室和宿舍换上了双层隔音玻璃,将外界噪音降到最低;所有照明设备都加装了防频闪装置,光线柔和得如同春日云层后的阳光;就连孩子们的校服,都选用无感标签的纯棉面料,避免任何可能的触觉刺激。但硬件的改造只是开始,更关键的是老师们对每个孩子 “感官地图” 的精准掌握。他们发现,有个抗拒触觉接触的孩子,唯独对温热的沙盘疗法感兴趣;而另一个听觉敏感的孩子,在听到水流声时会逐渐平静,于是老师们在洗手台安装了可调节水流的龙头。
日常照料中,老师们带孩子出门前,会提前用他们熟悉的毛绒玩具进行触觉安抚;遇到可能引发听觉敏感的场景,便递上降噪耳机,同时用肢体语言告诉孩子:“我在这里,不用担心。” 曾有个因无法忍受超市人流的视觉刺激而崩溃的孩子,在老师们持续半年的户外适应性训练后,终于能在戴着遮光眼镜的情况下,平静地在校园花园散步。
心理咨询室的墙面,贴满了孩子们用蜡笔涂抹的 “感官日记”:红色的漩涡代表刺耳的声音,蓝色的波浪线是让他们安心的水流声。通过这些抽象的表达,老师们逐渐读懂了每个孩子独特的敏感模式。对于触觉敏感的孩子,学校定制了从棉质到丝绸的分级触感教具,让他们循序渐进地适应不同材质;对于嗅觉敏感的孩子,则在教室角落放置了散发淡淡草木香的香薰石,用温和的气味构建安全感。
暮色漫进宿舍楼时,值班老师会轻轻为听觉敏感的孩子戴上耳塞,为触觉敏感的孩子换上洗得柔软的睡衣。这些看似繁琐的程序,是老师们与孩子共同对抗感官过载的温柔战役。在丽水星贝育园,没有 “矫情” 的指责,只有对每个感官细节的极致尊重。他们深知,当外界的声音不再轰鸣、触感不再尖锐、光线不再刺眼,自闭症孩子们才能真正放下防备,用自己的节奏去感知这个原本充满善意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