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触觉敏感、不敢踩沙子的现象,探讨其与自闭症的关联。触觉敏感是孩子触觉神经系统对刺激反应超出正常范围的表现,成因涵盖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、皮肤娇嫩、心理因素、过敏体质等。自闭症儿童常伴有触觉敏感,因感觉处理系统失调,对触觉信息处理异常。但仅触觉敏感、不敢踩沙子不能判定为自闭症,自闭症还有社交互动障碍、语言发展滞后、兴趣狭窄及刻板行为等核心症状。同时建议家长在家用不同材质物品按摩孩子,安排户外活动辅助训练。文章强调,家长应关注此现象,结合专业经验科学干预,必要时寻求专业评估,助力孩子健康成长。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家长们常常会留意到各种细微表现。有些孩子对触觉刺激格外敏感,比如不敢踩沙子,一碰到沙子就哭闹抗拒,这让家长们忧心不已,不禁怀疑:孩子这样的表现,是自闭症的征兆吗?杭州星贝育园凭借多年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深耕经验,为我们揭开这背后的复杂原因与应对之策。
触觉敏感,简单来说,就是孩子的触觉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反应超出了正常范围。对于不敢踩沙子的孩子而言,沙滩上颗粒感十足、质地不均的沙子,在他们脚下仿佛是无数尖锐的异物,带来强烈且不适的感觉,远超普通孩子的感受程度。这种触觉敏感并非个例,许多孩子可能还会表现出不喜欢被拥抱,觉得衣物标签扎人,对袜子接缝处的触感难以忍受,甚至害怕赤脚踩在草地、泥土上等情况 。
从成因来看,孩子触觉敏感存在多种可能性。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是重要因素之一,儿童时期,其神经系统尚在持续发育进程中,感觉神经的兴奋性相对偏高,致使他们对触摸等刺激的反应更为明显 。与此同时,孩子的皮肤相较成年人更为娇嫩,皮肤内的神经末梢分布也更为密集,这进一步加剧了对触觉刺激的敏感性。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忽视,部分孩子由于情绪紧张、焦虑,或是缺乏安全感,导致他们在身体接触时感受更为强烈。例如,生活中环境突然改变、家庭氛围紧张等,都可能让孩子产生不安情绪,进而在触觉感知上变得敏感。此外,过敏体质的孩子,可能因对某些衣物材质、洗涤剂残留,或是环境中的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,而表现出皮肤敏感,从行为上看就像是触觉敏感 。
值得注意的是,自闭症儿童中也较为常见触觉敏感问题。自闭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会致使孩子的感觉处理系统出现功能失调,对触觉、听觉、视觉等感觉信息的接收、处理与反应异于常人。在触觉方面,自闭症孩子可能对轻柔的触摸反应过激,如同受到攻击一般;而对一些强烈的疼痛刺激,却又表现得较为迟钝 。像不敢踩沙子这类行为,对于自闭症孩子而言,除了沙子带来的触感不适,还可能源于他们难以理解和适应这种自然环境的变化,无法像普通孩子那样迅速调整自身感觉来适应新的触觉体验。
但家长们需明确,仅仅因为孩子触觉敏感、不敢踩沙子,并不能直接判定孩子患有自闭症。自闭症的诊断极为复杂,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。自闭症孩子除了可能存在触觉敏感外,还会有一系列核心症状表现,如社交互动障碍,在与他人交往时,常回避目光接触,对他人的呼唤缺少回应,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技巧,在集体活动中总是独自玩耍,难以融入群体 。在语言发展上,往往明显滞后于同龄人,可能说话较晚,或者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上困难重重,存在语言形式及内容异常、语调语速异常、言语运用能力受损等问题。兴趣范围也较为狭窄,对多数儿童热衷的活动、游戏、玩具不感兴趣,却对某些特定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的执着,例如反复排列玩具、开关灯,且行为具有高度的重复性和刻板性,一旦被打乱,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或不安 。
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触觉敏感,不敢踩沙子等情况时,可借鉴杭州星贝育园的经验,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。在环境创设上,星贝育园致力于打造安全、舒适且能提供丰富触觉体验的空间。例如,园内设有专门的 “感官探索室”,摆放着不同颗粒度的仿真沙子,从细腻如粉的幼沙到稍带颗粒感的粗沙一应俱全,让孩子能在相对熟悉、可控的环境中,逐步接触和适应沙子的不同触感 。同时,学校组建了由儿童心理专家、特教老师和感官康复师构成的专业团队,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,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。老师们会密切观察孩子玩沙的方式、时长,以及在何种情境下表现得更兴奋或焦虑,以此为依据,精准调整训练策略 。
对于触觉敏感孩子的家庭,家长在家也能辅助进行训练。可以用不同材质的物品,如羽毛、海绵、毛巾、触觉球、触觉刷等,轻轻按摩孩子身体,从手脚等敏感度较低的部位开始,逐渐过渡到背部、腹部等敏感度较高的区域 。日常多安排户外活动,像玩泥巴、在不同材质地面行走等,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增加触觉体验,但要注意循序渐进,尊重孩子的接受程度,切不可强迫 。在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,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,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。
孩子触觉敏感、不敢踩沙子是一个需要家长关注的现象,但不必过度惊慌。它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,与自闭症有一定关联,但不能简单划等号。通过借鉴杭州星贝育园的专业经验,结合家庭的积极配合,为孩子提供科学、系统的干预训练,能够帮助孩子逐渐适应触觉刺激,提升感觉统合能力。若家长对孩子的情况仍存疑虑,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或儿童康复师的帮助,进行全面评估,以便早发现、早干预,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