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自闭症孩子哭闹不止时,许多家长出于快速安抚孩子情绪的目的,会选择将手机递给孩子。这一做法看似能迅速让孩子恢复平静,但其背后隐藏的好处与坏处值得深入探讨。从自闭症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,结合专业的儿童发展知识,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一行为的影响。
给自闭症孩子玩手机的好处
快速安抚情绪
自闭症孩子常常因为环境变化、需求未被满足等原因陷入情绪崩溃。手机里丰富的画面、多样的声音以及动态的内容,能够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。当孩子沉浸在手机展示的动画、儿歌或是简单的游戏中时,大脑会被这些新鲜刺激所占据,从而暂时忘却引发哭闹的因素,哭闹行为也随之停止。例如,当孩子因陌生环境产生不安而哭闹时,手机中熟悉的卡通形象和欢快音乐,能让孩子感受到熟悉与舒适,紧张情绪得到缓解,进而平复下来。
满足感官刺激需求
不少自闭症孩子存在感官方面的异常,他们对特定的视觉、听觉刺激有着特殊需求。手机屏幕上色彩鲜艳、不断变换的画面,以及各种富有节奏的音效,恰好能满足孩子对感官刺激的渴望。有些孩子对闪烁的灯光感兴趣,手机里某些特效就能提供类似的视觉刺激;而喜欢重复节奏声音的孩子,手机中的儿歌循环播放也能让他们获得满足。通过手机给予的感官刺激,孩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内心的平衡,减少因感官需求未被满足而产生的烦躁和哭闹。
作为沟通与学习的桥梁
在合适的引导下,手机也可以成为自闭症孩子沟通与学习的工具。一些专门为特殊儿童设计的教育类 APP,以有趣的互动形式教授语言、认知等知识。当孩子在哭闹后情绪逐渐平稳时,家长利用手机上的这些 APP,能够帮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新的词汇、认识事物。此外,部分社交类软件经过适当改造,也能成为孩子与外界交流的窗口,帮助他们逐渐理解社交规则,提升沟通能力。
给自闭症孩子玩手机的坏处
影响社交能力发展
过度依赖手机来安抚孩子,会使孩子减少与他人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的机会。自闭症孩子本身就存在社交障碍,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社交场景来学习如何理解他人的表情、肢体语言和情感意图。当孩子哭闹时用手机转移注意力,他们会更愿意沉浸在手机营造的虚拟世界中,而忽视身边真实的人和环境。长期如此,孩子主动与他人沟通的意愿会降低,社交技能难以得到锻炼和提升,进一步加剧社交障碍,导致与他人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。
损害身体健康
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伤害,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,容易引发近视、散光等视力问题。同时,孩子在玩手机时,往往会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,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,这不利于骨骼和肌肉的正常发育,还可能导致肥胖等健康问题。此外,手机使用时间过长还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。手机屏幕的光线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打乱孩子的生物钟,使孩子入睡困难、睡眠浅,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第二天的精神状态。
形成不良行为习惯
如果每次孩子哭闹,家长都用手机来解决问题,孩子会逐渐形成一种错误认知,即只要哭闹就能得到手机。这会使孩子将哭闹作为获取手机的手段,频繁通过哭闹来满足自己玩手机的欲望,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。而且,过度沉迷手机还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发展。手机内容的快速切换和多样化,会让孩子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刺激,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件事情,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。
自闭症孩子哭闹不止时给其玩手机,确实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安抚效果,但从长远来看,也存在诸多弊端。家长在面对孩子哭闹时,应尽量寻找更科学、健康的安抚方式,合理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场景。若你想了解更多针对自闭症孩子哭闹的有效安抚方法,或是关于孩子干预训练的其他问题,欢迎随时与我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