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丽水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,每一份餐盘都承载着改变的希望。面对自闭症孩子普遍存在的挑食问题,学校的营养师与护理团队经过长期摸索,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饮食习惯培养方案,帮助孩子们逐渐走出饮食 “舒适圈”。
在丽水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,每一份餐盘都承载着改变的希望。面对自闭症孩子普遍存在的挑食问题,学校的营养师与护理团队经过长期摸索,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饮食习惯培养方案,帮助孩子们逐渐走出饮食 “舒适圈”。
入学初期,学校会对每个孩子进行细致的饮食偏好评估。通过观察记录孩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,将挑食类型进行分类 —— 有的孩子对特定质地的食物抗拒,比如拒绝颗粒感明显的糙米;有的则对某些颜色或气味敏感,看到绿色蔬菜就皱眉推开。根据这些精准的评估结果,学校为孩子们量身定制饮食过渡计划。
对于质地敏感的孩子,学校采取 “循序渐进” 的替换策略。例如,孩子只接受软糯的白米饭,营养师便先将白米与紫米按 9:1 的比例混合蒸煮,随着孩子逐渐适应,再慢慢调整比例。为了让孩子适应不同质地,还会将肉类处理成不同形态:从细腻的肉泥,过渡到小肉丁,再到小块肉片。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数月,但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被认真记录。
面对对颜色、气味抗拒的孩子,学校运用 “视觉与嗅觉脱敏” 的方法。将孩子排斥的蔬菜切成可爱的形状,比如把胡萝卜雕成星星、花朵模样,降低视觉上的抵触。同时,先让孩子在进餐时闻食物的气味,不强迫食用,等孩子表现出好奇或不再抗拒时,再尝试让其舔一舔、尝一小口。这种温和的引导方式,让许多原本拒绝绿色蔬菜的孩子,开始愿意尝试西兰花、菠菜等食材。
学校还特别注重用餐环境的营造与同伴影响。将用餐区域布置得温馨舒适,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用餐,看到同伴开心地享用各类食物,会不自觉地产生模仿行为。护理人员也会在旁耐心鼓励,用积极的语言引导:“这个小番茄甜甜的,尝一口说不定你会喜欢!”
此外,学校建立了详细的饮食进步档案。记录孩子每天尝试新食物的种类、数量,以及接受程度的变化。根据这些数据,及时调整培养方案。经过长期坚持,许多孩子从只吃几种固定食物,变得能接受二十余种不同食材,饮食结构得到极大改善。在丽水星贝育园,耐心与科学的结合,正让越来越多自闭症孩子的餐盘绽放出多样色彩,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