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复挥手、不停转圈、对着空气比划出复杂动作…… 当孩子做出这些 “奇怪” 手势,不少家长往往斥责为 “调皮捣蛋”,却不知这可能是自闭症的无声呼救。在丽水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,许多孩子初来时都带着类似行为:有的持续几个小时拍打自己的手臂,有的将积木排成固定形状,一旦被打乱就情绪崩溃。这些在外人眼中难以理解的举动,实则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特殊 “密码”。
反复挥手、不停转圈、对着空气比划出复杂动作…… 当孩子做出这些 “奇怪” 手势,不少家长往往斥责为 “调皮捣蛋”,却不知这可能是自闭症的无声呼救。在丽水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,许多孩子初来时都带着类似行为:有的持续几个小时拍打自己的手臂,有的将积木排成固定形状,一旦被打乱就情绪崩溃。这些在外人眼中难以理解的举动,实则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特殊 “密码”。
从神经科学角度分析,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存在感官处理异常。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外界信息,在他们的感知里可能被放大或扭曲。当情绪波动、压力过大时,这些看似无意义的手势,其实是他们自我调节的 “安全阀门”—— 通过重复熟悉的动作,大脑能获得短暂的秩序感,缓解焦虑。就像在嘈杂环境中捂耳朵是为了隔绝噪音,这些手势是他们对抗混乱世界的本能反应。
丽水星贝育园的教师团队深知,粗暴制止这些行为只会加剧孩子的不安。曾有位新入学的孩子,每天上课都要反复踮脚转圈,严重影响课堂秩序。学校没有急于纠正,而是从改造环境入手:将教室墙面换成柔和的浅色系,减少视觉刺激;在桌椅边角加装软垫,避免孩子因动作失控受伤;还在活动区设置了专属 “安全角”,铺着柔软地毯,摆放减压玩具,当孩子情绪紧张时,能主动前往平复心情。
在日常干预中,教师们采用 “替代行为引导法”。他们先观察孩子手势背后的情绪需求,再用更合适的方式满足。比如,发现孩子拍打手臂是因兴奋难以自控,就教他们用拍手、跺脚代替;若孩子反复排列物品是追求秩序感,便设计拼图、串珠等结构化游戏,既保留行为中的秩序需求,又赋予正向意义。教师们还会用夸张的表情、趣味的语言,将正确的肢体表达融入互动,像模仿小动物走路、玩 “木头人” 游戏,在轻松氛围中引导孩子建立新的行为模式。
寄宿制的优势在干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丽水星贝育园的孩子们 24 小时生活在经过特殊设计的环境里,教师能全天候观察行为细节,及时调整干预方案。晨练时,结合孩子爱跳跃的特点,将手势引导融入跳绳游戏;睡前,通过轻柔的按摩操替代无意识的抓挠动作。这种无缝衔接的陪伴,让孩子在熟悉的节奏中逐渐放下防备,减少对 “奇怪手势” 的依赖。
家校协同是丽水星贝育园干预体系的重要支撑。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培训,用大量真实案例解析自闭症相关行为,帮助家长摒弃 “矫正” 心态,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。教师还会录制孩子在校的进步视频,分享居家干预技巧:比如准备握力球满足手部活动需求,用日程表建立生活秩序感。当家长学会用接纳的心态陪伴,孩子那些曾被误解的手势,渐渐转化为与外界互动的新尝试。
从失控的自我拍打,到主动伸手拥抱老师;从机械的重复动作,到模仿做简单的手指操 —— 在丽水星贝育园,这些微小的改变每天都在上演。每一个放下 “奇怪手势” 的瞬间,都是自闭症孩子跨越感官与情绪障碍的珍贵突破,更凝聚着特教老师们的专业智慧与家长们的深情守候,见证着爱与科学如何为特殊孩子点亮与世界对话的新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