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其他小朋友跟着大人拍手、挥手,自家孩子却始终无动于衷;玩游戏时,别的孩子能模仿动作完成指令,自己的孩子却像 “游离在外”—— 这样的场景,让不少家长隐隐担忧。在丽水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,老师们通过大量观察与研究发现,孩子不模仿他人动作,很可能是自闭症的早期信号之一,背后藏着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因素。
看到其他小朋友跟着大人拍手、挥手,自家孩子却始终无动于衷;玩游戏时,别的孩子能模仿动作完成指令,自己的孩子却像 “游离在外”—— 这样的场景,让不少家长隐隐担忧。在丽水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,老师们通过大量观察与研究发现,孩子不模仿他人动作,很可能是自闭症的早期信号之一,背后藏着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因素。
在丽水星贝育园的课堂上,曾有这样一个场景:老师带领孩子们做 “摸鼻子、拍肩膀” 的游戏,大部分孩子都能跟随指令做出相应动作,唯独一个孩子坐在座位上,眼神涣散,对老师和同伴的动作毫无反应。即便老师走到他身边手把手引导,松开手后,孩子依然不会主动模仿。经过长时间观察,老师们发现,这类孩子并非 “不听话” 或 “反应慢”,而是在动作模仿机制上存在显著障碍。
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就像一台 “特殊构造的机器”,在处理外界信息时,无法像普通孩子那样迅速建立起 “观察 - 理解 - 模仿” 的链条。普通孩子看到同伴跳跃,大脑能快速分析动作要领并尝试复刻,但自闭症孩子的大脑在接收视觉信息后,难以将其转化为肢体行动指令。丽水星贝育园的老师记录到,有的孩子能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示范搭积木的动作,却始终无法用自己的双手重现,仿佛大脑与肢体之间的 “信号传输” 出现了断层。
除了生理层面的原因,社交互动能力的缺失也加剧了这一现象。对自闭症孩子来说,模仿他人动作不仅仅是肢体行为,更是一种社交表达。当他们不理解动作背后的情感意图和社交意义时,就失去了模仿的动力。在集体活动中,老师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引导孩子模仿 “开心大笑”,普通孩子能感知到这是一种愉快的互动,而自闭症孩子可能只看到了肢体的晃动,无法理解其中传递的欢乐情绪,自然也就不会做出回应。
面对这些难题,丽水星贝育园的老师们摸索出一套循序渐进的干预方法。在日常教学中,老师们从最基础的动作开始,采用 “一对一”“手把手” 的教学模式。教孩子模仿挥手时,老师会蹲下身,面对面握住孩子的手,缓慢地带动其完成动作,同时用温和的语言重复 “挥手,打招呼”,帮助孩子建立动作与语言、场景的关联。
为激发孩子的模仿兴趣,学校还设计了许多趣味互动游戏。比如 “镜子游戏”,老师和孩子面对面站立,一方做出简单动作,另一方像照镜子般模仿;还有 “模仿小达人” 比赛,通过贴纸奖励、口头表扬等方式,增强孩子模仿的积极性。在这个过程中,老师们会密切观察每个孩子的接受程度,及时调整难度和方式,确保干预有效且不造成压力。
孩子不模仿他人动作,不应被简单归为 “内向” 或 “发育迟缓”。在丽水星贝育园,老师们用专业与耐心,帮助这些孩子跨越模仿障碍,为他们搭建起通往正常社交与成长的桥梁,让每个 “星星的孩子” 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与互动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