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里,家长呼唤孩子名字,期待得到回应,是再寻常不过的场景。然而,当孩子经常对呼唤无动于衷,无论声音多么急切、呼唤次数多么频繁,都像没听见一样毫无反应时,家长绝不能简单将其视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 “不听话”。事实上,这种异常表现很可能与自闭症密切相关,是不容忽视的危险信号。
自闭症儿童对呼唤无反应,根源在于其大脑神经发育和信息处理机制的异常。正常情况下,大脑能够快速捕捉外界声音信号,识别出与自身相关的信息,并及时做出回应。但自闭症儿童的大脑,在听觉信息的接收、传导与处理环节存在障碍。他们的听觉系统可能无法有效筛选声音,导致重要的呼唤声被淹没在杂乱的背景音中;也可能是大脑对声音信号的解读出现偏差,无法意识到呼唤是针对自己,从而难以做出相应反应。这种生理层面的问题,使得他们仿佛与外界的声音沟通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。
从行为表现来看,自闭症儿童对呼唤无反应并非偶然或短暂现象,而是呈现出持续性和普遍性。在家庭环境中,家长多次呼唤孩子吃饭、睡觉,往往得不到任何回应;在幼儿园或学校里,老师的提问、同伴的招呼,也常常石沉大海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即便家长走到孩子身边,通过轻拍、触碰等方式引起其注意,孩子的反应也可能十分迟缓、冷漠,与正常儿童迅速、积极的回应形成鲜明对比。
对呼唤无反应,通常不是自闭症儿童唯一的异常表现,而是与其他症状相互交织。在社交方面,他们往往缺乏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意愿,很少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,即便有对视,时间也极为短暂。面对他人的微笑、招手等友好举动,常常没有回应,难以建立正常的社交互动模式。语言发展上,可能存在明显迟缓,说话较晚,或者语言表达刻板、重复,难以灵活运用语言进行沟通,无法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正常交流。此外,还可能伴有重复刻板行为,如反复拍手、旋转物品、摇晃身体等,这些行为进一步凸显了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异。
当家长发现孩子存在对呼唤无反应的情况时,必须提高警惕,及时深入观察。在不同场景、不同时间段,留意孩子对各种声音的反应,包括其他熟悉或陌生的声音指令,同时关注是否伴有社交障碍、语言迟缓等其他自闭症相关症状。一旦怀疑存在异常,应尽快寻求专业帮助,前往医院或专业机构,通过全面的医学检查、行为评估量表测试等手段,进行科学诊断,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自闭症风险。
若确诊或高度怀疑自闭症,早期干预刻不容缓。专业的干预机构会制定个性化方案,采用行为疗法、语言训练、社交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,逐步改善孩子的症状。例如,通过强化训练,引导孩子对声音刺激建立条件反射,提高对呼唤的回应能力;借助游戏、互动活动,帮助孩子学习社交规则,提升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。同时,感觉统合训练也能有效改善孩子的听觉处理问题,通过特定的声音刺激和训练活动,调节其听觉系统功能。在整个干预过程中,家长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,需要在家中配合专业人员,持续强化训练效果,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沟通和互动机会,给予足够的耐心与关爱,陪伴孩子共同克服困难。
孩子对呼唤无反应,绝非 “没听见” 这么简单。家长要以敏锐的洞察力正视这一现象,将其视为可能存在的健康预警,及时采取行动。只有这样,才能为自闭症儿童争取宝贵的干预时间,助力他们打破与外界沟通的壁垒,更好地融入生活与社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