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自闭症常现象:有的孩子会反复念叨动画片台词,有的会小声嘀咕无意义的音节,有的则像在和虚拟伙伴对话。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往往陷入两难 —— 是主动加入孩子的 “语言世界”,还是及时打断,又或是选择无视?其实,自闭症孩子的自言自语并非毫无意义,背后藏着他们独特的心理需求,应对方式也需因时因势而定。
自闭症孩子自言自语的常见原因
自我调节情绪
自闭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弱,当他们感到焦虑、紧张或兴奋时,自言自语成为一种 “情绪稳定剂”。比如在陌生环境中,孩子可能会反复说 “不怕不怕”,通过重复语言安抚自己;收到喜欢的玩具时,会念叨 “好开心呀”,以此释放内心的喜悦。杭州星贝育园的康复师观察发现,这类自言自语能帮助孩子在混乱的感官刺激中找到 “锚点”,减少情绪波动。
沟通需求的替代表达
由于社交沟通能力有限,自闭症孩子难以用常规方式表达需求,便会通过自言自语 “发声”。比如想吃零食时,可能反复说 “饼干、饼干”;想出去玩时,会念叨 “开门、出去”。这种看似无指向的语言,其实是他们向外界传递需求的信号,只是缺乏明确的沟通对象和规范的表达形式。
对感官刺激的回应
部分孩子的自言自语与感官体验相关。听到特定声音、看到重复图案时,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模仿或念叨相关词汇。例如看到旋转的风扇,会反复说 “转转转”;听到雨声,会嘀咕 “滴答、滴答”。这是他们对感官输入的一种被动回应,也是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。
刻板行为的延伸
自闭症孩子常存在刻板行为,自言自语有时是这种行为的语言表现。比如固定念叨数字序列、重复背诵广告词,即使场景不相关也不会停止。这种重复能给孩子带来秩序感和安全感,就像他们坚持走同一条路线、玩同一种玩具一样。
自言自语的两种类型及应对原则
功能性自言自语:适度加入,搭建沟通桥梁
功能性自言自语是指孩子的语言带有明确目的,比如表达需求、描述所见所闻或自我安慰。这种情况下,家长可以尝试 “温和加入”。
杭州星贝育园的案例中,5 岁的小宇看到窗外的小鸟时,会念叨 “鸟飞、鸟飞”。老师此时会回应:“是的,小鸟在飞,它要去哪里呀?” 通过提问引导孩子拓展语言,将自言自语转化为互动对话。如果孩子反复说 “要喝水”,家长可以回应 “你想喝水对吗?我们一起去拿水杯吧”,既认可孩子的需求,又教他们更规范的表达。
加入时需注意 “不打断、不强迫”,避免用 “别说了”“跟我说正经的” 等话语否定孩子。而是以孩子的话题为起点,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延续对话,逐步帮他们建立与外界沟通的信心。
非功能性自言自语:谨慎干预,避免强化行为
非功能性自言自语多为无意义的重复,比如无目的念叨音节、反复背诵与当前场景无关的内容,且持续时间长,甚至影响正常活动(如吃饭、上课)。这种情况下,直接打断或严厉制止可能引发孩子的情绪反抗,而完全无视又可能让行为固化。
正确的做法是 “间接引导”。例如,当孩子沉迷于重复念叨时,家长可以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转移注意力,比如拿起拼图说 “我们一起拼个汽车吧”,用新活动替代自言自语。如果行为影响到他人,可轻声提醒 “现在要吃饭啦,吃完饭再慢慢说哦”,同时用肢体动作(如拉着孩子的手走向餐桌)辅助引导。
杭州星贝育园的康复师强调,对非功能性自言自语,干预的核心是 “减少强化”—— 不因为孩子自言自语而过度关注(包括批评或过度安抚),也不在他们念叨时满足无关需求,避免让孩子觉得 “只要自言自语就能获得关注”。
三大应对方式的具体场景应用
何时适合 “加入”?
当孩子的自言自语与当前场景相关(如看到花朵说 “花红”)、带有情绪表达(如害怕时说 “不要”)、或明显在寻求互动(如边说边看向家长)时,加入是合适的。比如孩子玩积木时念叨 “搭高高”,家长可以回应 “搭高高像大楼吗?我们再搭一层好不好?”,通过互动帮孩子把内在语言转化为外在沟通。
何时需要 “打断”?
若自言自语持续时间过长(如超过 15 分钟)、影响孩子自身活动(如不肯吃饭一直念叨)、或在公共场合干扰他人(如图书馆里大声念叨),可以适当打断。但打断需用温和方式,比如轻轻抚摸孩子的肩膀,用简短指令引导:“我们先洗手,洗完手继续说哦”,而非粗暴制止。
何时应 “无视”?
当孩子的自言自语是轻微的自我调节(如安静玩玩具时小声嘀咕)、不影响他人且未伴随负面情绪时,暂时无视是合理的。过度干预可能让孩子感到压力,反而强化这种行为。比如孩子独自看绘本时小声念叨图画内容,只要不影响他人,家长无需刻意回应,给孩子保留一定的 “自我空间”。
长期引导:帮孩子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方式
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自言自语,长期目标都是帮孩子学会更有效的沟通。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逐步引导:
教孩子用简单语言表达需求
当孩子念叨 “饼干” 时,家长可以示范说 “我要吃饼干”,并引导孩子模仿;当孩子因焦虑念叨时,教他们说 “我有点怕”“我需要抱抱”,用具体表达替代无意义重复。
借助视觉工具辅助沟通
准备图片卡片(如食物、玩具、情绪图标),当孩子自言自语时,用卡片帮他们 “翻译” 需求。比如孩子念叨 “车车”,家长拿出 “汽车” 卡片和 “出去玩” 卡片,问 “你想玩汽车,还是出去看车?”,帮他们理清想法并表达。
创造社交互动机会
多带孩子参与小规模社交活动(如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),在互动中引导他们用语言回应他人。比如其他孩子问 “你在玩什么” 时,家长可以辅助孩子回答 “我在玩积木”,让孩子体验到互动沟通的价值。
自闭症孩子的自言自语是他们探索世界、调节自我的独特方式,既不是洪水猛兽,也不能完全放任。家长需要像杭州星贝育园的专业人士那样,用耐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背后的需求,灵活运用加入、引导、适当干预的方式,既能保护孩子的安全感,又能逐步帮他们搭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。记住,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没有 “标准答案”,但理解与尊重永远